「生命三角 (Triangle of Life)」理論是美國救難專家道格庫普 (Doug Copp) 提出的,他以自身救難經驗倡議,在建築物倒塌時,堅固物體旁邊會出現一個空間,當物體越大越堅固,這三角形的空間也會越大,人可以躲在這空間內避免被坍塌建物壓傷。如下圖所示:
圖片來源:wikiHow
在 1996 年,他所屬的救難組織跟土耳其政府合作,做實驗並拍攝影片,摧毀了一所學校和一間樣品屋來驗證這個理論。結果顯示,躲在「生命三角」中的人體模型才有機會逃過一劫。
當時這個理論掀起爭議,因為這跟傳統的地震逃生理論相悖。傳統理論建議躲在堅固物體「下方」,但「生命三角」卻認為應該躲在堅固物體「旁邊」。這個顛覆性的觀點也引起民眾瘋傳討論。但,真的是如此嗎?
在論戰中,反對「生命三角」理論的專家提出了幾個實驗和理論中的盲點:
- 「生命三角」理論假定天花板和牆壁是鋼筋混凝土結構,所以會整片倒塌,事實上不一定。若是磚造結構,會塊狀碎裂,不會產生「生命三角」。
- 「生命三角」理論低估了建築物結構以外的威脅,例如移位倒塌的傢俱、破碎飛濺的玻璃等。而這些發生的機率其實遠大於建築結構的威脅。
- 「生命三角」理論過度樂觀地假定人們可以判斷「生命三角」形成的位置、方向,並且能快速準確地移動到那裡去。
- 1996 年的實驗,是用火藥爆破的方式破壞建築,這跟地震對建物造成破壞的方式並不相同。
因此,後來這個理論幾乎被推翻了,從事後諸葛的角度看,倒塌建物中的確存在許多「生命三角」,但不確定因素太高,導致這個避難法則的失敗機率極大。各國官方以及災防機構主要建議的避難法則,是「趴下、掩護、穩固」 (Drop, Cover and Hold on,簡稱DCH )。
圖片來源:PanSci
上圖三步驟之中,最容易忽略的就是「穩固」。很多防災演練只讓民眾趴在桌子下,卻沒提醒要抓緊桌腳、維持穩固,若真的地震來臨,桌子很可能發生位移甚至傾倒,無法發揮防護效果。因此專家提醒,若躲在桌下,務必要緊握桌腳,穩定桌子或支撐物。如果沒有桌子,就躲在梁柱或堅固家具旁邊、或是牆角,雙手雙膝著地伏下,用雙臂保護頭頸。
伊朗學者 Mahdavifar 發表論文的實驗統計數據顯示, DCH 比「生命三角理論」安全 12,000 倍。
可以把門框震歪的地震,強度一定很強,因此東西掉落、傢俱位移等狀況必然同時發生。在這種情況下,「去關門」這個動作很可能是讓自己暴露於危險之中!
開門的確是可以保持逃生路線暢通的方法之一,但有兩件事情比它更重要:
- 現代人居住的房舍,從所在地到安全地之間,可能會有好幾道門─房間門、家戶大門、樓梯間逃生門、建物大門…你不是閃電俠的話,頂多打開一道門,意義不大。
- 依輕重緩急來說,確認當下環境的安危,依照前述的「DCH」原則進行立即的避險,才是第一優先的事情。
「地震包」也就是「緊急避難包」。地震發生時,你可能在床上睡覺、可能在浴室洗澡、可能在廚房切菜。你的地震包應該放在哪裡呢?難道是每個房間都放一個?還是隨時揹在身上?
其實,地震發生第一時間如果你心中的念頭是「趕快去拿地震包」,可就大錯特錯了。再次重申,地震當下最危險的其實是倒塌破碎的傢俱、玻璃,因此應該避免在慌亂時到處移動,依「DCH」法則找掩護才是王道。
至於「地震包」,這的確是防患未然的好東西,但其實地震包的作用應該是在地震「結束後」,讓你可以至避難所暫時生活所用。裡面該裝些什麼東西呢?
- 照明:對安全來說非常重要,建議準備電池/手搖兩用的手電筒,確保照明供應。
- 飲食:耐存放、立即可食的口糧或罐頭,及2-3 公升的瓶裝水。
- 電源:供給手機、手電筒、收音機等必需電器之用。
- 衣物:依季節而定,禦寒防水材質為佳,手套和便鞋尤其重要。
- 工具:生火器材 (如防潮火柴、蠟燭、打火機等)、開瓶器、萬用刀、收音機等。
- 現金/證件:現金應包含零錢;證件則可準備影本。
上面指示建議的數量與項目,可依個人需求酌量增減。但須注意,家中成員每個人都該準備各自的「緊急避難包」,放在固定地點、且每半年檢查更新一次。
參考資料:
延伸閱讀: